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绵延不断地历史发展,保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刻本中的字体也由手写体逐渐演变为匠体字,这些你都了解吗?下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看看古籍刻本中的字体吧!
古籍刻本用字,基本分为两大系统:一种是手写体,即软体;一种是匠体,即硬体。明正德之前,皆用软体。明正德之后,多用硬体。
太图馆藏中华再造善本《楚辞集註》宋刻本
宋人写字,多学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故宋刻本的字体,多含有这些书法家字体的笔意。
宋代的浙本多用欧体,宋代建本多用颜体,而宋代的蜀本却在颜体之中糅进了柳体的笔意。元人刻书“多用赵松雪字体”,后世多称作“元体字”。赵松雪即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展开全文
欧体《九成宫醴泉铭》
颜体《多宝塔碑》
柳体《玄秘塔碑》
赵体《三门记》
(小知识链接:“建本”又称“建安本”、“麻沙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两宋时期,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麻沙书坊已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
太图馆藏中华再造善本《張仲景注解傷寒百證歌五卷》 元刻本
明正德之前,袭承元风,字体多用赵体。但“自正德,嘉靖以降……字体亦一变而为方体字,僵硬呆滞。万历以后,字体又一变而为横轻直重……天启、崇祯,字体又一变而为狭长的横轻直重字样。”
太图馆藏《批點稼軒長短句十二卷》 明嘉靖 刻本
太图馆藏中华再造善本《天工开物》明崇祯 刻本
清刻本的字体,早期仍是明末硬体字,康熙到乾隆初年,在硬体之外,又流行软体字,多请名家书写。乾隆中期以后,主要为明中期匠体字。约在道光之后,就很少有软体字的书刻了。
《全唐诗》一百二十卷 清康熙内府刻本(软体字)
太图馆藏《御制全韵诗》清乾隆内府开化榜纸套印本 (软体字)
太图馆藏《太原县志》清道光 刻本
本期编辑:紫萱范范
古籍科普 ▏15个历史古籍之最,赶紧收藏起来吧
古籍科普 ▏什么是善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