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稻農習慣把稻草收集起來再利用,不過,現在要年輕一輩用稻草堆一座穩固耐用的草垺,恐怕沒有人做得到。(記者楊宜敏攝)
2013/07/16 08:00
〔記者楊宜敏/蘇澳報導〕蘭陽平原一期稻作陸續收割,收割後的稻草,農友會先「欉」(台語,「束」之意)起來,在田裡曬乾後,再堆成草垺。不過,堆草垺的傳承出現斷層,目前要堆出一個穩固、耐用的草垺,得靠五、六十歲以上的農友。
蘇澳鎮隘丁里稻農林德治,最近剛收成隘丁嶺橋旁的稻作,曬乾稻草後,和家人合力在住家旁堆草垺,這種景象在蘭陽平原漸漸看不到了,因為會堆草垺的農友年齡普遍偏高,許多人也不願讓年事已高的長輩們爬高,從事這種危險性工作。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德治說,最近動輒三十多度高溫,稻草曬個兩天就足夠了;堆草垺只靠一根柱子,負責堆的人逐層將「欉」好的一把稻草,以柱子為中心堆出一個圓,堆的技術很重要,堆得好的草垺,頂頭不用加蓋,水不會滲透到草垺裡面,稻草就不會因泡水變爛。
林德治負責在草垺堆高後,把「欉」好的一把把稻草,拋高給站在草垺上的夥伴。他說,稻草沒什麼重量,拋的時候得靠腰力,上下合作才能堆出好草垺;不過,現在能堆草垺的,年紀都五、六十歲以上了,年輕人不願學,快沒有人會堆草垺了。
許多人好奇,堆草垺儲存稻草要作什麼?林德治說,早年農業社會資源少,稻草可以用來起火,也可以拿來蓋在菜畦上,阻止雜草叢生等,用途很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