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脉络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把自己看做教堂,站在它的角度,以柏拉图的终极三问作为脉络来了解教堂的发展——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向哪去?(如图1)
一、教堂:我是谁?
图2:教堂内部
教堂的定义是:提供实践信仰、忏悔赎罪和逐步接近上帝的精神纯化的场所。(翻译成人话:进行基督教宗教仪式的场所)基督教合法化后才出现。名称有:cathedral church chapel abbey……所以说没有基督教,也就没有教堂这个概念了。
二、教堂:我从哪来?
那么要探求教堂的来源,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去了解基督教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也就是它的宗教渊源。
图3:基督教发源地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初发源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罗马的东部地区(如图3),即中东地区。(杠精选手1:了解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它位于东部,所以之后发展的教堂祭坛多朝东,望向耶路撒冷,祭坛作为内部轴线的终点位于东侧,那么轴线的起点——入口里面自然就是西立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堂会发展出西立面的形制)
发源于耶路撒冷之后,怎么一步步到罗马的呢?这就要说到他的前身——犹太教,要了解犹太教就要说到这个受苦受难的民族——犹太人。(如图4)
图4:犹太民族发展时间线(部分)
犹太人一开始从现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到了尼罗河下游,从游牧民族发展为了农业民族。然后就开始了他们不断受到欺压的历史。由于暴动,变成了埃及的奴隶后,天降猛男——摩西(如图5)带领着他们逃回了故乡。
图5:摩西与十诫
谁能拒绝一个手拿核心价值观,带着大家逃离受苦受难的猛男呢?就像每次在考试前绝望的大家疯狂转锦鲤一样,此时的人民便开始信仰摩西,形成了犹太教。回到故乡后,摩西与人民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但是好景不长,又被攻占,人民成了巴比伦的奴隶,但是这次人民却迟迟没有等到来解救他们的人,直到波斯帝国消灭了巴比伦,他们才得以在犹太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
在后面的日子里,他们又做了古希腊的属民,古罗马的属民……本来一个游牧民族,想找个地方老老实实转型种点地,然后就接二连三的被外来民族欺压。而且罗马帝国太过强大,反抗无望,很难出现之前带领大家回家的摩西了,于是人民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帝,期望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那么犹太教也到了顺应着历史车轮分化出基督教的时刻。(如图6)
图6:宗教发展脉络
公元元年,犹太教分化发展出了基督教,他们信奉着一种原罪说的教义(图6),简单说就是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来到人世就是为了赎罪,好好信奉上帝,追求下辈子的幸福,十分消极,但是非常容易形成团结的教徒群体。
基督教从公元一世纪初发源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由东向西传播到罗马,流行于罗马帝国的时候,已经是四世纪初了,而且还作为异教而受到排斥。
图7:基督教作为异教受到排斥
因为古罗马早期宗教是多神教:罗马神话体系+希腊神话体系+扩张沿途一切民族的神话体系(古罗马:我的我的都是我的!)于是就出现了多神教与单一的神(上帝)的矛盾。
其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个人崇拜都是滔天大罪了,这对罗马帝国来说就不太合适,毕竟很多古罗马的皇帝都是好大喜功的。所以很多基督教徒是被会被迫害的,信仰者多是穷苦百姓,反抗性比较浓。综上两点原因,基督教早期并未合法化。
既然未合法化,动不动小命就没了,所以教徒会选一些低调的等级不高的建筑,他们将眼光投到了巴西利卡——此时我们的脉络也就从“我从哪来?”中教堂的宗教渊源转化到了形制来源。
图8:西欧教堂形制来源:罗马巴西利卡
我们来看看巴西利卡 (Basilica)的定义:古罗马用作法庭议事和商业贸易的综合性厅堂建筑。也就说打官司,开会,做生意……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也可以说他什么都不是,大家想一想在成就辉煌的古罗马建筑中,用来与神交流的神庙、餐饮娱乐的公共浴室……都是有着特定的功能,并且有着天然混凝土结构带来的雄伟形式——穹顶结构带来了集中统一的空间、连续十字拱带来了有秩序又不失灵活的空间……远远一看就能看到它们的与众不同。
相比较巴西利卡,简单的矩形平面,结构简单而容量大,外观低调等级不高,稍加修改即可满足聚众功能和教义的象征意义,这不正中了想低调进行仪式的基督教徒的下怀吗。于是罗马巴西利卡就成了西欧教堂形制来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知
识点,我们来整理一下他的特点。
图9:巴西利卡平面图
A.平面为矩形,端部设龛(两端或一端,半圆形)
B.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4排柱子分为5个空间,中间较宽的为中厅,2侧侧廊较窄,中厅高于侧廊
C.入口常位于长边
D.容量大,结构简单
影响:此形式对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影响很大
那此时其实离教堂出现还少一步,因为我们之前讲过教堂是要基督教合法化后才会出现。那说到合法化,大家应该都会想到一句复习外建史时背的非常熟的一行字——“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合法,教堂建筑才发展起来”即使我们很熟悉这一句话了。
但为了深入理解,我们不禁要提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承认基督教合法化?其实时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古罗马版图非常宽广,东西跨度巨大。过去不像现在科技手段那么发达,管理一个大一统国家非常难,容易出现叛乱,所以古罗马会出现一些我们可能认为匪夷所思的管理体制,比如东西分设正副四个皇帝,管理时很好用,但换皇帝时问题就非常大了,争端、战争、叛乱,各种势力错综复杂,非常不团结。
图10: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
2.基督教的教义渐渐发展,更顺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中也有了很多的信徒,单一神教的教义使得宗教内部非常团结,这种团结是空前的,君士坦丁大帝看到了这个潜力,于是将其用来作为团结各力量的途径。(如图10)
那么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此时就有了基督教堂了(终于……),并且我们会将公元4-9世纪基督教建筑流行的风格定义为——初期基督教建筑风格。我们也该讨论终极三问中的最后一问了。
三、教堂:我向哪去
教堂总算是出现了,我们梳理一下刚刚所说的三种早期基督教建筑平面形制(4-9世纪):
A.巴西利卡式教堂(图8)(数量最多的)
1.来源:罗马巴西利卡(多半是利用罗马的建筑遗物)
2.变化:改为短边路口西立面为正立面,纵向轴线东端祭坛(朝向耶路撒冷的圣墓)
B.演变的拉丁十字形制(图11、12)
图11:演变的拉丁十字形制
1.定义: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给圣品人使用。
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纵横两个中厅高出,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从上面俯视更像一个平放的十字架,竖道比横道长的多,信徒们所在的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的多,(也就是不等臂)叫做拉丁十字式。
2.布局:洗礼堂,教堂,钟塔
3.设计特点:a.注重通道,过程性b.光线上明下暗(图12)。
图12:圣彼得老教堂(带有拉丁十字形平面形制)
C.集中式
1.采用圆形,正多边形…等有明确几何中心,且中心至4周距离相等的平面形状
2.集中的空间气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古罗马帝国的分裂。
图13 古罗马帝国的分裂
古罗马往东迁都到君士坦丁堡(图13东侧橙色圆点),在图13中红色的东西分界线两侧,分别是东西罗马帝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有一个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他干了两件事:
1.进一步要解决不同的宗教将国家搞的支离破碎的问题——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2.还是刚刚说的,地方太大了,于是雨露均沾,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做皇帝,分管古罗马帝国的东西两部分。这一举动也就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分裂,后面千年两部分命运的不同,以及我们要学习的教堂形制的不同。
图14 古罗马帝国的分裂
国家分裂,地区之间的隔阂,导致700年后基督教自然而然的分化出了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东部教会进一步发展为东正教,西部教会于公元16世纪宗教改革分化出了天主教和新教。(图15)
图15 基督教发展时间线
可以看到图15中,东正教和天主教是标星的,因为这二者在我们后面学习基督教堂的发展中非常重要,比如在研究困扰了很多小伙伴的一个问题时——教堂平面形制的区分(两种十字)。
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他们的名字该怎么去记呢?天主教的人认为东正教的希腊十字形制是异教的形制,东正教的人对拉丁十字也是同样的态度,这就有了早期地图炮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可以从地域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
图16 教堂平面形制的区分(两种十字)
如图16所示,东西分界线的东侧,是东罗马所在的区域,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熟悉的地方:克里特岛、爱琴海、雅典……没错,这里就是希腊半岛,于是在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流行的中心对称等臂十字教堂形制命名为——希腊十字。在分界线的西侧,西罗马帝国有一个拉丁姆地区,意大利那一块儿,于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天主教流行的教堂形制命名为——拉丁十字。
之前我们说了由于宗教的发展,人数增多,会在东端祭坛前增设一道横向空间给圣品人使用,于是便出现了竖道比横道长的多,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的多,不中心对称的拉丁十字,我们也可以去记,拉丁十字里将竖道拉长了(开玩笑.jpg,不推荐,还是按照地域和宗教会理解的更透彻)。
东西部教会分化后,二者还是要去发展各自的宗教和教堂的,那么怎么去发展呢?古罗马由于天然混凝土这一材料的运用,使得它在结构和形式上都有着与任何地区都不同的辉煌成就。东西罗马各自吸取其中一部分,进行了发展。(OS:这不就分家产么)
图17:东欧体系和西欧体系对罗马建筑成就的继承
其中东罗马帝国,大儿子吸取了穹顶和集中式平面,进一步发展出了东欧体系。西罗马帝国吸取了拱顶和巴西利卡平面,进一步发展出了西欧体系。这两种建筑体系的基本内容都来源于罗马建筑,并分别成为中世纪西欧和东欧宗教建筑的主线。(图18)
图18:东欧体系和西欧体系对罗马建筑成就的继承
首先说说东欧这边,东欧相对于西欧来说是独立的一个建筑体系,何谓独立?相对于西罗马,蛮族入侵早早地灭亡(图19),你抢一块成了后来的德国,我抢一块成了后来的法国(图20)……罗马的辉煌成就被掩埋,是各个西欧国家的工匠互相借鉴经验,各处融合共同发展的。而东罗马则凭借地理优势,延续了1千多年,(图19)一直坚挺到哥特建筑都衰亡,很大程度是国内统一的建筑方法发展而来的,和西欧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后世给了东罗马另一个更著名的称呼:拜占庭帝国。
图19:东欧西欧发展时间轴
图20:五世纪末的国界
我们将公元5-15世纪原东罗马帝国范围内发展出的独立建筑体系定义为:拜占庭建筑。
图21:拜占庭教堂
它的形制来源就是——仿效古罗马集中向心式平面,平面形制有以下三点:
1.采用圆形,希腊十字(等臂十字),正多边形…等有明确几何中心,且中心至4周距离相等的平面形状
2.集中的空间气氛,通过竖向轴线和中央穹顶体现
3.复杂的结构体系导致延展复合的空间形式
从形式上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图22:拜占庭教堂形式
A.拜占庭穹顶
1.早期大跨度穹顶
2.后期处理成多组小穹顶,并有鼓座架高
3.其他民族与地方特色:俄罗斯洋葱头穹顶(华西·伯拉仁诺大教堂)
B.柱子:否定人文精神,非古典柱式,拜占庭的斗型柱头。
C.外观:内部空间组织决定外观,不用柱廊,厚厚的墙,不大的窗。
之前说拜占庭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边界守门人,不仅延续了古罗马的穹顶技术,还吸收了西亚建造技术的精华,又反过来深深影响了西亚和东欧地区的建筑风格。我们一般把这一时期受到拜占庭建筑体系影响的国家(如俄罗斯)都纳入到拜占庭的建筑体系当中。其中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就是帆拱-鼓座-穹顶体系(图23):
1.是拜占庭建筑中实现了方形平面到圆顶过度的结构构件。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度在外形上自然简洁。
2.摆脱了连续的承重墙,荷载集中到四角的支柱上,使穹顶之下的空间自由
3.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把穹顶架在8个或10个支柱上,可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
4.发展了穹顶支撑与平衡体系,产生丰富多变的空间
图23:拜占庭教堂的帆拱及应用
如此简洁纯一的帆拱技术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西亚常用的穹顶技术。
图24:西亚如何解决方和圆的过度—抹角穹顶
自古以来如2何在方形平面上架起穹顶一直是一个难题,四个角会露出缝隙,早期小亚细亚人发明了抹角穹顶,通过在方形的拱券上搁置石板层层抹角,一般抹成正八边形或者正十六边形,然后在上面覆盖圆形穹顶。
不过这种做法只能运用于小跨度的穹顶,内部能够看出明显的分割痕迹,穹顶的衔接不流畅,穹顶下面仍然需要厚厚的承重墙支撑。
图25:抹角穹顶仰视视角
拜占庭的建筑师与几何学大师想到,为什么方形拱券与圆形穹顶的交界处不能用更自然的几何形状呢?于是他们简化了问题——将交界处看做4个半圆形拱券和一个圆环,去寻找一个能填满半圆形拱券与圆环之间类似三角形缝隙的曲面。
图26:将交界处看做4个半圆形拱券和一个圆环
简化过后应该怎么解决问题呢?聪明的拜占庭建筑师想象了一个半球,这个半球外切四个拱券,然后沿着四个拱券所在的垂直面切割这个半球,剩下的部分不就是完美填充圆环和拱券缝隙的曲面吗?
图27:帆拱形式的探索
这个曲面不仅完成了方与圆形式的过渡,还使用拱券结构解决了受力,将荷载集中于四角,也就不需要连续封闭厚重的承重墙了(万神庙:你报我身份证号得了)。但与此同时,拜占庭人对这个形式并不满意,因为不够高啊,这穹顶也太平了吧,于是便继续开始了在高度上的发展与进步。
图28:帆拱-鼓座-穹顶体系的发展
既然荷载集中到了四点上,那么可以在四点上加上支柱。穹顶太平,于是在拱券与半球相切的水平面上进行切割,切割后得到的曲面也就是我们印象里的帆拱形式,在得到的圆环上再架起一个完整的圆形穹顶。拜占庭人还觉得不够高(看来甲方的压力自古就有),于是又在帆拱上砌筑一圈空心圆环把穹顶架高,这个构件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鼓座。至此,帆拱-鼓座-穹顶体系(图29)便形成了,就仿佛将一个小型古罗马万神庙架在了拱券上,又继承又创新,而使得这一切实现的构件就是帆拱!
图29:帆拱-鼓座-穹顶体系
之后拜占庭还对该体系在结构和光照上进行了改进,在鼓座上开出半圆形券窗,整个鼓座的自重便减轻了,同时又有阳光洒入,形成了上明下暗的的内部空间。
图30:鼓座结构的优化
杠精2号选手:古罗马万神庙早都营造出上明下暗的效果了,而且也是穹顶随着结构越减越薄,这有什么的。
回怼:确实没啥,只是下雨的时候不会雨水从顶部倾盆而下罢了
图31:古罗马万神庙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方形平面到圆形穹顶的过渡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虽然将荷载集中到了四角,但是鼓座和穹顶的荷载必然还是会产生水平方向的侧推力,没有了厚墙,穹顶的侧推力该如何平衡?既然帆拱的四边都是半圆形,那么在四个方向接上拱券、穹顶甚至帆拱,不是都可以抵消侧推力吗?所以通常会有三种方法:
图32:A.半穹顶平衡法
A.半穹顶平衡法:在帆拱下四个方向的拱券上各接一个半穹顶。
图33:B. 筒形拱平衡法
B.筒形拱平衡法:在拱下四个方向的拱券上各接一个等长的筒形拱来平衡侧推力,看到等长,小伙伴们应该也意识到了,这就是等臂十字的教堂形制——希腊十字。
图34:C.小穹顶平衡法
C.小穹顶平衡法:这是在筒形拱平衡法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在外接完筒形拱之后,既然都是半圆形的截面,再在四个方向上外接四个帆拱-鼓座-穹顶是完全可行的。只需要再把四周加的穹顶高度降低,衬托出中央穹顶的高,整个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大气,也成为了东正教教堂的主流形式。
图35:圣马可教堂
其中实例就有小伙伴们熟悉的圣马可教堂,他也是西欧的拜占庭建筑,具体有如下特征:
1.用穹顶代替中央穹顶四面的筒形拱来平衡中央穹顶,并且用鼓座高高举起,在外观上显示出一簇五个穹顶
2.室内装饰十分华美,起初外貌朴素沉重后逐渐趋向华丽
3.西面进入,东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
4.是纪念威尼斯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建造的
了解了这三种平衡侧推力的方法后,我们最熟悉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哪一种呢?其实都不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由于他的特殊背景和建造目的导致他的平衡侧推力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故事要从一场暴乱说起……
公元520年~532年,城乡平民发生了暴动。他们焚烧了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一部分皇宫,还有城内最重要的大教堂。查士丁尼大帝(一位东罗马帝国的天降猛男,在位时出征征服了非常多的西欧土地)在平息了这场极有可能撼动他统治的暴乱后意识到,他迫切需要一个能重新建立民众信心,且能让闲散人员有事可做的宏大工程。很显然,在当时的情境下最理想的大工程便是重建大教堂。查士丁尼希望借机树立威信,恢复昔日荣光,而新教堂的落成就是这个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
图36:查士丁尼大帝下令重建大教堂
在这样的背景下,查士丁尼大帝找了几何学家以及力学理论家,要求建造一个独一无二,宏大无比的大教堂!甲方的要求很高,建造刻不容缓。
图37:压力山大的乙方
让我们来通过建造过程来学习圣索菲亚大教堂平衡侧推力的技法(示意图,非精确建模),Step1,在东西方向——由半个穹顶抵挡它们的侧推力。
图38:东西方向——由半个穹顶抵挡它们的侧推力
Step2,南北方向——18.3米深的4片墙抵住侧推力。
图39:南北方向——18.3米深的4片墙抵住侧推力
Step3:东西方向——又各有斜角上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
图40:又各有斜角上两个半穹顶和两个墩子抵挡
图41:建造完毕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五年之后教堂终于完工,公元537年12月26日查士丁尼大帝和大主教率领一支庄严的队伍,举行圣索菲亚大教堂落成典礼。查士丁尼走进金碧辉煌的大堂,独自走上讲台举起双臂高呼:“荣耀归上帝,他教导我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喔!所罗门王呀,我终于胜过了你!”
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将此地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延续了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不过土耳其人并没有破坏大教堂,他们很喜欢这个宏伟的建筑,不仅把大教堂改成清真寺,改变建筑内外的装潢,墙上穹顶上全是阿拉伯语的装饰。还在角上加建了呼唤穆斯林们的“邦克楼”(图42)。
图42:圣索菲亚教堂
(St.Sophia,Constantinople,532~537A.D.)
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那么我们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梳理一下拜占庭教堂的特征:
1.复杂而条理分明的结构系统;
2.集中统一而又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
3.华丽的装饰和神秘飘渺的氛围。拜占庭教堂室内壁面装饰精美,彩色马赛克镶嵌画为该时期艺术一大特点。
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到了拜占庭教堂部分的结尾,这个一千多年的帝国也是会走向灭亡的。还是熟悉的猛男查士丁尼大帝,在他执政时期,看到西罗马被蛮族你抢我夺,东罗马自诩是罗马正统,于是发动西征占领大片领土,但经历大瘟疫,还是瘟疫爆发的中心点(天公不作美啊!)由极盛转衰。
图43:查士丁尼大帝即位时拜占庭帝国(粉色)
西征地区(绿色)
由于拜占庭位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经济占优势,是兵家必取之地,西欧的看门大爷,所以之后又与发三股敌对拜占庭的力量发生了战争,首先是拜占庭-阿拉伯战争:阿拉伯与拜占庭的消耗战使双方两败俱伤。
其次又爆发了拜占庭-塞尔柱突厥战争。
最后是听说革命老区耶路撒冷被阿拉伯人攻占了的西欧热血青年们,也发动了十字军东征,只是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到达耶路撒冷,很多只是在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打来打去抢来抢去(图44,可以看到各个进攻路线密集交于君士坦丁堡)。
图44:十字军东征
眼看着拜占庭就不行了,但此时天降猛男蒙古军西征,一下战胜拜占庭帝国的三只敌对力量,给帝国续了命。(拜占庭:打来打去,我依然坚挺!)
但历史的车轮是挡不住的,奥斯曼突厥帝国的侵略导致了拜占庭灭亡。至此拜占庭教堂的部分结束~(图45:可以看到后来的奥斯曼帝国把整块的希腊半岛,和旁边的小亚细亚都占领了)
图45:13-15世纪拜占庭和奥斯曼的扩张
东边说完了,我们继续说说西边。
图19:东欧西欧发展时间轴
梳理西欧的基督教堂我们再回看图19,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公元4-9世纪,然而476年西罗马就已经灭亡。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西罗马,蛮族入侵早早地灭亡(图19),你抢一块成了后来的德国,我抢一块成了后来的法国(图20)……罗马的辉煌成就被掩埋,是各个西欧国家的工匠互相借鉴经验,各处融合共同发展的。而罗马风就是西欧公元9~12世纪在早期基督教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建筑风格。
图46: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如图46,西哥特人、法兰克人、匈奴人……大家都来入侵。
图47:5世纪末的欧洲
这时候北部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趁西罗马帝国衰弱入侵西罗马北部军事防御较强的区域,也就是法兰克帝国。因此相比于其他日耳曼部落,占取的领地最小,但日后的发展最强。
图48:修道院到城市教堂
这个时候盛行的是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10世纪之后,法国经济复苏,最先受惠的是工于聚敛的天主教会。聚敛的诡计之一是煽动“圣骸”和“圣物”的崇拜,激起朝圣的狂热。信徒们成群结队,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到收藏这类东西的教堂去朝圣。沿着朝圣的大道,教会建设了教堂和修道院,除了给僧侣们修行之外,还拱香客们食宿和举行宗教仪式。于是这类教堂和修道院就能突破地区限制,在更大的范围里敛取财富。
在这个时候教堂为了召唤信徒礼拜,常常有钟塔。在封建战争频繁时期,有些修道院和教堂兼做堡垒,这些钟塔就兼做瞭望之用。起初,塔独立在教堂旁边。
如图48,这些修道院教堂的主要建造者是修道士,他们会到各地去包工承造教堂。但是他们建造的修道院教堂比较保守,信仰和礼仪的特点突出,而且机器不发达,西欧各地普遍失去了拱券技术,都用木屋架。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工匠来推动教堂结构的发展。
法国的城市兴起,逐步展开向封建领主争取独立的斗争之后,市民们产生了用宏伟的建筑物来荣耀自己城市的愿望,于是城市教堂的重要性就增加了。同时,专业的建筑工匠从农民分离出来,他们和修道士不同的是,会在整个西欧四处流动,到各地参加工程。这更利于经验的交流、积累和传布。而且他们的思想束缚很轻,创造性活跃的多,城市教堂因此很快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首先,结构技术迅速提高了。
10世纪起,拱券技术从意大利北部逐渐传遍西欧,教堂开始采用券拱结构。券拱技术在古罗马时代最发达,长期失传后重新使用,人们便称其为罗马风建筑。
图49:罗马风教堂结构的探索
起初,由于技术不熟练,拱顶只敢用在狭而低的侧廊上,外墙因而加厚,引起开窗困难(图49,第二步)。到了10世纪末,有些大教堂在中厅也使用筒形拱了。为了争取中厅有直接的照明,法国有些教堂会降低侧廊拱顶的高度,开一个高侧窗。但是这种结构是错误的,中央拱顶的侧推力抵不住,于是塌坏的很多(也可见罗马风时期,一边塌,一边改的经验主义做法)(图49,第三步)。为了平衡中央拱顶的侧推力,法国西部地区的教堂在侧廊上建造与中厅平行的顺向的筒形拱,在中部以及其他地区,则大多在侧廊上造顺向的半个筒形拱(也叫扇形拱券)。
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侧廊上的拱顶抵住中厅拱顶的起脚(图49,第四步)。于是中厅失去了用木屋架时采用的高侧窗,过于阴暗。而侧廊的空间高度却大大增加,因而设了楼层(图49第五步)。到11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法国等城市教堂里,终于在中厅上采用了技术比较困难,却最有利的十字拱。但外墙依旧是连续的承重墙,只在十字拱拱脚处加了扶壁(图49第六步)(图50)。
图50:罗马风后期教堂剖面图
图51:870年法兰克帝国的分裂
此时之前提到的法兰克帝国瓦解为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其中,东法兰克帝国发展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包含现今的德国、奥地利等地。西法兰克帝国逐渐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并非罗马)
“罗马风盛行的年代,欧洲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乱;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血淋淋、乱轰轰。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而这许多事情都不外乎两个主题:杀伐与宗教。有人梦想罗马帝国的复兴,于是鼓捣出来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名字听起来挺吓人,但说白了就是个神散形不散的联邦共和国,没事一起吃吃喝喝,一有事儿各回各家,有枪就是草头王。欧洲真正说话有时候还算个数的也就剩教皇了。也有诺曼底公爵这样的二杆子,带着人坐着船,跑到英国把人家的土皇帝干掉,自己明明是个法国佬,连How do you do都不会讲,只能说ca va bien?偏要当上了英王,是为威廉一世,他们一家子在王位上一蹲就是一千年,直到今天也没太回过法国。
更有信上帝、得永生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成千成万的民间私人武装集团,与平常草寇不同的是,他们是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没文化的“三有一没”新人,团结在有产阶级革命家教皇同志的旗帜下,视死如归地涌向红色革命老区耶路撒冷,说是为了重访革命先烈故居,今天我们称之为十字军东征。这帮哥们儿,一大部分连耶路撒冷的门都没摸到,就脆弱地倒在了革命的路上,可见没文化是多么的可怕。有走到一半没看天气预报被冻死的;有迷了路再也回不来的;有走着走着自己人打起来的;也有个别年岁已高还折腾走到半路眼看胜利在望一得瑟跳到河里淹死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皇帝表示躺枪)。“——引用知乎:海君《欧洲建筑简史(二):罗马风与哥特式》
图52:罗马风教堂
受战争的影响,沉重、严峻风格(图52)的罗马式建筑,正好能够反映出教会的斗争精神,因此而得到广泛采用。
教材上的定义为:“西欧公元9~12世纪在早期基督教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建筑风格,由于采用了厚墙、半圆拱券和拱顶技术等罗马建筑元素而得名,或叫似罗马、罗曼式、罗马式等,其一般视作中世纪建筑走向高潮的过渡阶段。”
图53:罗马风教堂
罗马风的形制特点归纳起来就是:
1.平面定型为拉丁十字
2.塔楼(召唤、瞭望)
3.发展定型的西立面,体现出由向彼岸(东)转为向现世(城市)。
图54:六分肋骨拱顶
在建筑技术方面,突出成就在于发展了西欧教堂的新型拱顶结构技术——肋骨拱顶体系。
小知识:这种做法在古罗马晚期已经有了,这时又被重新使用。他还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十字拱因为施工很难精确,以致于两个方向的交线歪歪扭扭,而对角的骨架券在外形上可以校正这个缺憾。(外观→结构)
于是形成了一种骨架体系:拱顶体系(肋拱、薄板)+支撑平衡系统(柱墩,墙墩,扶壁)。优点就在于屋顶重量减轻,墙面窗洞扩大,肋拱装饰天花。
图55:罗马风建筑的形式
在建筑形式方面,工匠们努力削弱,突破教会的戒律,装饰逐渐增多。外部形象会用连续拱廊或连续盲券装饰。内表面处理不再过多采用壁面装饰而直接暴露出建筑的结构骨架。骨架券作为造型造型因素延伸下来,形成了束柱。
图56:透视门:
欧洲教堂入口处层层凹入的券门处理,
减少外表的厚重感(因为结构),
并装饰有大量雕刻以宣扬教义
教堂建筑的这些变化,反映着以手工工匠为代表的的萌芽状态的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矛盾。工匠们在为争取城市的独立而同封建主做斗争时,为炫耀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建造大教堂,这是他们独立意识的标志,他们无意于恪守神学的教条,工匠们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爱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教堂建筑中去,否定着教会对现实生活的否定。
罗马风教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主要以法国的城市主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
图57:12世纪影响哥特教堂的几股力量
12世纪,西欧先进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手工业和商业的行会普遍建立起来,城市为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而进行的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同时,法国的中央王权也逐渐加强,同封建分裂状态进行斗争。削弱大封建主是城市和王权的共同利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支持。经过斗争,有些城市获得独立,王室领地也逐步扩大。王室给领地内的城市一定限度的自治权,给领地周围的城市比较完全的自治权。在这场斗争中,教会是分裂的,有的支持王权,有的支持大封建主。(如图57)
图58:教堂—社会文化的变迁
12~15世纪,是手工业行会鼎盛时期,市民内部的社会分化还不显著,城市内实行着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人们在为城市的独立自治而反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万众一心,并以极高的热情踊跃捐输,建造主教堂赞美自己的城市,在教堂建筑上相互争胜。法国北方大城市的主教堂有许多都经过全国的设计竞赛。
教会本身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它日益贪求世俗的权利和财富。宗教节日成了热闹的盛会,宗教仪式奢侈豪华,甚至引进了商业广告、戏剧和魔术(图58,教堂:我又裂开了)。
图59:教堂—社会文化的变迁
这些教堂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它们成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除了宗教仪典,它们兼作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市场和剧场,市民们在里面举办婚丧大事,教堂世俗化了。正在这时形成的市民文化因此更多地渗透到教堂建筑中去。市民文化也已经改变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市民们从信仰救世主转向信仰圣母。耶稣基督是严厉的裁判者,使人望而生畏,而圣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使人满怀得赦的希望。基督教成了“无情世界的感情。”城市主教堂极大多数是献给圣母的,市民们当然要求主教堂体现他们的新感情、新信仰。他们希望主教堂是美丽的,是欢乐的,是生气勃勃的。
由此可见,12~15世纪新的建筑风格的建立,反映着在城市经济趋向繁荣、王室渐渐强大的时期(图57),以城市和王室为一方和以大封建领主为另一方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
图60:哥特结构成就的主要原因
之前说的罗马风教堂,虽然在结构上和艺术上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拱顶的平衡没有明确可靠的方案,拱顶很厚重,而且连带着墙垣也很厚重,窗子小,内部昏暗而外观封闭。而且还因为结构方法不完善而带来了其他的缺点。例如:中厅两侧的支柱大小相间,开间大小套叠,形式不够单纯等等。
到12世纪下半叶,这些问题都被一整套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体系解决了。这个新结构体系是中世纪工匠的伟大成就,可以与古罗马的比美。
获得这个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图60),第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时候,建筑工匠进一步专业化,石匠、木匠、铁匠、焊接匠、抹灰匠、彩画匠、玻璃匠等等分工很细,术业因而很精。他们使用量度外圆、内圆、方角、直线等的各种规和尺,也使用复杂的样板。工程中非技术性的粗笨劳动大为减少,省工省料。
第二,从工匠中,主要是石匠中产生了类似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但他们仍然和工匠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除了组织施工外,他们还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和细部的大致图样,做模型,研习历史经验,熟悉几何的和数学的构图规则,等等。专业建筑师的产生,对建筑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突破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和单凭“尝试改错”得来的经验。
图61:哥特风教堂
哥特建筑又称高直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峰阶段,从12世纪至15世纪占据建筑创作的主流。其高直的形体,玲珑的装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崇高、神圣和超脱尘世的效果。
在结构上,哥特建筑成就的基础即采用骨架结构体系(骨架券+飞扶壁),不再是主要是墙承重。
图62:哥特风教堂飞扶壁
图63:扇形拱券+扶壁到飞扶壁
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临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4角处抵住他的侧推力。侧廊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中厅开大高侧窗。
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中厅的高侧窗,也因为教堂规模扩大而无须在楼层上容纳信众, 侧廊上的楼层→狭小的走廊→取消(图63)。
图64:哥特风教堂常见的拱券形式:
四分尖券肋骨拱顶 、 六分尖券肋骨拱顶
第三,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因此,十字拱顶的对角线骨架券不必高于4边的,成排连续的十字拱不致逐间隆起。甚至,十字拱的间也不必是正方形的了。内部空间的形象因此整齐、单纯、统一(图64)。
哥特教堂内部和外部体现出的多对矛盾:新的结构方式直接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一些新因素,教会力求把它们同神学教条接合起来,工匠们则力求把它们同自己现实的审美理想结合起来。于是二者产生了多对比罗马风时期尖锐的矛盾。
01
矛盾一:向前 or 向上
中厅一般不宽,巴黎圣母院12.5m,但很长138.5m。节奏紧凑,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后来随着技术进步,中厅越来越高,尖券、束柱、骨架券等的强化的垂直线条形成向上升腾的动势。与其说是向往天国,不如说是表现着工匠们对精湛技艺的自豪。
图65:矛盾一:向前 or 向上
02
矛盾二:神秘的精神世界or客观的现实世界
裸露着框架式的结构,柱子间隙全是窗户,束柱本身又全是垂直线条,没有留任何墙面给雕刻和壁画。否定世俗的物质世界,宣扬“纯洁”的精神世界。
但是,条理井然的结构体系,荷载严谨的在各构件间传导,表现着对客观规律的明确认识和科学的理性精神,他同教会所追求的神秘性和彼岸性又是针锋相对的。
图66:矛盾二:神秘的精神世界or客观的现实世界
03
矛盾三:世俗的珠光宝气or“圣洁的”禁欲主义
精雕细琢的祭坛、歌台、屏风,节日挂满鲜艳的帷幕。市民的意识已经渗透到教会中去,动摇着天主教的正统教义,连教士也已经耐不住“圣洁的”禁欲主义了。
图67:矛盾三:世俗的珠光宝气or“圣洁的”禁欲主义
04
矛盾四:压抑自省的审判 or 圣母关切的微笑
越来越大的高侧窗摄入暖融融的光线,可以说是“神启”进入信徒的心灵。
但是这光线冲淡了压抑和忧郁。最后审判的题材居多,但下方往往立着和蔼慈祥的圣母像,教徒们在圣母的关切下走进灿烂的大厅。
图68:矛盾四:压抑自省的审判 or 圣母关切的微笑
05
矛盾五:彩色玻璃窗引导信徒接受神启or洋溢尘世欢乐的情绪
哥特教堂几乎没有墙面,而窗子占据整个开间,是最适合装饰的地方。教会解释说这是上帝居处的景象,注视物质的美丽能导致对神的理解,可以利用尘世的光辉引导信徒接受神的启示。
但是,正是这可以感知的现实万紫千红闪烁,分明洋溢着尘世快乐的情绪。
图69:矛盾五:彩色玻璃窗引导信徒接受神启
or洋溢尘世欢乐的情绪
06
矛盾六:外部雕刻宣传教义or工匠背地刻下对宗教的讽刺
大门和周围刻满了宗教故事,宣传教义。而工匠们却趁机雕刻,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抗议:羔羊面前做弥撒的狼、身穿法医对鸡鸭讲道的狐狸,长驴耳朵的神父……
图70:矛盾六:外部雕刻宣传教义or
工匠背地刻下对宗教的讽刺
不过说到底,虽说矛盾较罗马风时期更加尖锐,但占主导的还是宗教气氛。市民文化只不过是进行着有力的冲击而已,是隐晦曲折的表达出对世俗生活的爱。
图71:市民文化只是冲击
那么讲到这里,
哥特风之前的基督教堂故事就到此为止啦,
感谢大家的阅读~
END
东联工作室,专注东南建院!
2022年东联战绩如下(文末附红榜)
目前已统计到的东联学员:
东联学员包揽 东大建筑 学硕前五、专硕第二第三、快题第一等多项荣誉!
东联学员 包揽 东大景观学硕前三、专硕第一第二、快题第一等多项荣誉!
东联学员 包揽 东大规划专硕前七、学硕第三、快题第一等多项荣誉!
400分以上共计25人(建筑15,景观1人,规划9人,分别是建筑416分、413分、411分、409分*4、407分、406分*3、403分*2、401分、400分;景观411分;规划428分、406分、405分、404分、403分、401分*4)
390分以上共计55人(建筑35、 景观3、规划17)
380分以上共计81人(建51、 景观6、规划24)
370分以上共计112人( 建筑72、景观12、规划28)
360分以上共计136人(建筑84、景观21、规划31)
350分以上共计176人 (建筑100、景观35、规划41)
另有超 139 人保送各大高校, 其中超 7成 保送东南大学! (点击该链接查看2021年2022级东联学员保研战绩)
注意:
1.以上仅统计东南大学分数;
2.以上数据为累进算法;欢迎加入专注东联大家庭~
东联暑假班、全程班火热招生中!
考研不易
抱团努力
加入东联
让我们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
2022年东联梦之子-东大建筑考研交流群
欢迎同学们进群交流!
东联
专注东南
历年红榜展示!
2022年东联考研红榜
2021年东联红榜
2021年东联红榜
2020年东联红榜
2019年东联红榜
2018年东联红榜
2017年东联红榜
2016年东联红榜
2015年东联红榜
2014年东联红榜
东联
专注东南
东大建筑考研攻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